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谣言粉碎机

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编!“通稿式造谣”的营销号就得连锅端

来源: 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12-15

       近日,有网友发现多篇普法“新闻”中案件发生地不一、案情不同,但是配图选用了同一张照片。

  一张图编一个故事。

  在网络上,这种以社会新闻、网络传言为题材“讲故事”类的视频或帖子颇受欢迎。它们的依据仅是网上的帖子,无法保证事件真实性,更没法找到当事人的真实照片。

  为了提高视频的传播效果,有些营销号便会使出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等手段,用网上搜来的照片“充数”,甚至滥用他人的影像资料强行编造。

  最近一个月,这种强行滥造的谣言多次掀起舆论热潮,被盗用照片的人和他们的家人却承受着网络暴力。

  谣言一 女生美妆照被配文“海王”

  11月10日,一名大四女生小嘉(化名)被造谣成“海王”,视频配以“恋爱一年花费男友20万,并与上百位男生有染”的低俗文案,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发布后,点赞迅速破万。

  有不明真相的网友看到造谣视频后,用跟贴和私信等方式对她进行谩骂攻击。

  造谣容易,辟谣难。谣言当事人小嘉发布视频澄清谣言,她表示,这条短视频将她的美妆照片和毫无关联的网络传言拼凑在一起,文案称女孩所在地是长春,在花呗有欠款。她是湖南人,在北京读书,从来没有开通过花呗。

  她与谣言发布者福建电视台“大眼看世界”取得联系,进行维权,但得到的是对方沉默的回应、不诚恳的态度、删除视频后一句简单的道歉。

  对于小嘉来说,她的名誉和生活都严重受损,需要对方给予挽救措施,减小影响。

  深陷谣言漩涡的小嘉决心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对造谣者进行诉讼。

  然而在辟谣期间,仍有网友坚信谣言,发布辱骂小嘉的言论,“仅凭四张图片就能把你写得如此不堪?”甚至在评论区攻击小嘉的父母。

  11月15日,谣言视频发布的第5天,一封《致歉信》才姗姗来迟。信中表示,该账号将永久关停。目前,账号视频内容已全部清空。

  谣言二 多年营销段子成“新闻”

  11月18日,110多家新媒体在社交平台转发@都市报道 的一条视频,文案是儿子牺牲6年后婆婆送儿媳出嫁。

  有网友在该视频中,认出新娘是自己的表姐,送嫁的是表姐母亲,而非文案所称的婆婆。

  一条没有时间、地点、人物介绍的“新闻”就这样大范围传播,有网友发现,这是一条被炒作已久的段子。

  多年来,各路营销号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以“某家的儿子意外离世,留下了当时已经怀孕的儿媳。儿媳坚持生下了孙子,而多年以后,儿媳再婚,婆婆亲自送儿媳出嫁”的雷同文案,配以婚礼视频,博人眼球赚取流量。

  一次次辟谣之后,这则谣言又改头换面包装成“新闻”重新上线,造成恶劣影响。

  谣言三 盗图捏造“老夫少妻”故事

  就在“婆婆送嫁儿媳”谣言发生的第二天,11月19日,一个叫“飞哥在东莞”的账号,在某平台发文称“73岁企业家豪娶29岁美女”。

  这也是一条谣言。文案称照片中是一对“老夫少妻”的婚纱照,还绘声绘色的描述故事细节,“男方给女方88万彩礼和一套80万的二手房+一辆豪车”“求这女孩子前男友的心理阴影”……

  谣言在网上快速扩散后,有网友发现,照片系几年前一女生和外公拍的照片。

  照片中的女生是在收到朋友私信后,才得知此事。

  她辟谣称,前几年为满足外公的心愿,她于2018年12月29日发帖晒出自己和外公去上海游玩的照片。

  女生表示自己非常崩溃,谣言对其生活已经造成困扰,她已联系律师要严肃追责,正收集证据。

  “这种造谣一张图的做法,我希望的行拘结果似乎不太可能。甚至要求道歉删除视频和减少扩散也要找律师出具法律文件才能去和扩散平台沟通,我甚至要证明我和我外公的关系……”

  该账号还未就此事进行回应或道歉时,有记者发现,它改名了。

  浏览它的帖子发现,该账号经常发布类似博眼球的消息。

  谣言四 男子被偷拍造谣险离婚

  11月初,想去公厕的史先生过马路时被偷拍,几秒钟的画面,却让他倒了大霉。

  “聊了六个月的网友今天终于要见面了,他说他工作是搞土建的,平时穿的有点随意,这一刻他一直在找我,我要下去见他吗?”

  一段涵盖异性网友、线下奔现、身份、穿着等元素的文案,在真实场景上添加刺激作料,抓人眼球的套路让这条短视频迅速蹿红,播放量超过200万次。就这样,和造谣女子毫无交集的史先生,成了女子的奔现网友。

  不仅如此,已婚的史先生因这条造谣视频,无辜“被出轨”。

  史先生的妻子和儿子看到视频后,与他大吵一架,百口难辨的史先生无法消解妻子的误会,险些离婚,造谣事件又衍生出了家庭纠纷。

  对于无辜的史先生,造谣女子竟大言不惭的说“这样子拍一下有什么嘞,一个路人”。她也表示,自己根本不认识史先生,出于娱乐目的,才拍了一段视频并配文以博取关注。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图一时娱乐之快,让他人妄受名誉损害、网络暴力。最终,造谣女子因诽谤他人的行为,被公安机关处以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

  这些网络造谣事件中,营销号为博眼球、蹭流量,既挑战了社会底线,还有可能会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和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众多网友纷纷表示支持当事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让造谣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还有网友提到“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件。

  今年4月,该案件的两名被告人通过偷拍、捏造聊天记录等手段博取关注,最终以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造谣绝非零成本,造谣、侵权的行为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分享到:
聊城市委网信办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9